在短视频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直播间打着“工厂直发”“工厂实景直播”等旗号带货,
在短视频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直播间打着“工厂直发”“工厂实景直播”等旗号带货,端坐在商品堆中的出镜主播、源源不断传送商品的传送带,给观众营造出一种身处工厂的景象。然而,其中不少直播间其实就是被精心搭建而成,其背景可能仅仅是静态图片或循环播放的录播视频,抑或用绿幕抠图等技术合成的虚拟场景。面对“工厂直发”直播间背后隐藏的造假和忽悠陷阱,相关监管亟需提上议程,谨防“工厂直发”变味。
电商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让我们消费者有了更多的购物渠道和选择,“工厂直发”也随之兴起,并凭借着能够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更低成本和更直接的产品来源优势而备受青睐。不可否认,“工厂直发”模式自出现起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质量品控等问题,当直播电商加码“工厂直发”,这种新模式进一步打破了工厂、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鸿沟,繁忙的流水线和辛勤劳作的工人,让我们消费者看到了产品在超市货架外的状态,追寻源头好货与性价比成为现实。
一件本该是不错的事,却在部分商家的系列“障眼法”表演中变了味。当“工厂直发”直播间用上了“伪流水线”,商家的诚信荡然无存,也违反了国家的相关规定。
事实上,随着AI(人工智能)数字人、AI合成音视频等在直播带货行业的普遍应用,我国已颁布实施《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和法规,规定了以沉浸式拟真场景等生成或者显著改变内容信息功能的服务,应进行显著标识,避免公众混淆或者误认。使用技术合成虚拟工厂场景的“工厂直发”直播间显然违反了这些规定。与此同时,以“工厂直发”“工厂实景直播”为噱头的虚假直播行为正在扰乱市场秩序,给“工厂直播间”这一新直播带货模式蒙上了一层灰,逐渐磨灭花了钱的人“工厂直发”直播间的信任。最终,不论是“工厂直发”模式还是直播带货行业,都将面临新的危机。
对此,电子商务平台、监管部门、工厂和消费的人都应行动起来。电子商务平台应加强对直播间的审核和管理力度,提高“工厂直播”准入门槛,完善消费者投诉和维权机制;监管部门应强化管理与监督,制定相关规范,督促电子商务平台切实担负起审核责任,同时加大对直播带货行业的监督管理力度,严惩违反法律法规行为;工厂也应加强自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产品信息,并对扰乱行业秩序的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及时举报;消费者要保持理性与警惕,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谨慎购买价格异常低廉、品质很难保证的商品,遇到侵犯权利的行为时要勇敢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 任何单位或个人觉得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对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报网不负责任。